我们往往看到了大多数成功的创业公司光鲜亮丽的外表,却不知道创始人最初的艰辛。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关于万达创业故事的文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创业故事--万达的开端
王健林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父亲是一名参加过长征和抗日的老红军。受家庭的影响,15岁的王健林就从四川来到东北,入伍参军,并且在28岁就成为了一名正团职干部,期间还完成了辽宁大学的函授课程。
1987年,为了响应国家“百万裁军”的号召,王健林告别了自己17年的部队生活。转业后,王健林来到大连市西岗区区政府任办公室主任。
不过,没过一年,不太安分的王健林又主动请缨,自愿去担任濒临破产的西岗住宅开发公司经理。从此踏入了房地产这个圈子。
据王健林回忆,当时公司注册需要100万,但是因为没钱,还被迫向一家国企借了一笔“高利贷”,才拿到了执照。“利息高达25%。”
王健林的第一桶金来自当时同行前辈不敢或不屑于干的项目:旧城改造。不过,王健林也很无奈,那个时候开发项目需要有“指标”,万达拿不到,但旧城改造,政府却是非常支持。
当时大连市政府北面有个棚屋区,很不雅观,政府领导对来领“指标”的王健林说:“就是这里,想开多少给多少。”
结果,回家一算,王健林发现,改造成本一平米就要1200元,而当时大连最高房价也才1100元一平米,怪不得没人愿意做。
怎么办?“那我们就多卖几百块钱呗。”初入地产圈的王健林决定放手一搏,没想到却大获成功。“我们就是做了几点小创新,把暗厅改成明厅,安上了铝合金窗、防盗门,还每家配个洗手间。”王健林称,一千多套住房两个月全部卖光,均价1580元,创了当时新纪录。
这些创新放在现在看似很简单,但在当时却需要极大的勇气。“那时候,政府规定,只有局级干部住房才能配洗手间,我因为这事儿还差点被纪委审查。”王健林十分庆幸自己生在了好时候,“好在那个年代,市场改革思潮风起云涌,当时广东提了个口号,‘遇到红门绕道走’。”他绕道成功。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哪里有旧城改造的项目,别人不愿意干,王健林他们就去干,公司规模迅速扩大。1992年最盛时,公司占大连市场份额的25%。
尤其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鼓励大家“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王健林热血沸腾,开始跨区发展。
他的第一站选择了广州。“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这是当时的一句名言。所以我们这一堆讲东北话的土老帽就去了广州。”
虽然其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受了一些委屈,但经过四五年的努力,王健林和他的万达最终还是在这里站稳了脚跟。
“赚钱还是其次,最重要的是我们创出了一条企业发展的路子,锻炼了胆量,获得了信心。”如今,万达的项目遍布全国80多个城市,是同行业中跨城市最多的公司。
百年企业
敢闯敢试不是蛮干。王健林如此界定两者的区别:“敢闯敢试是看准了去试不怕失败,蛮干是没有目的去干。”“看准了”,也就是把握大方向。
2000年,万达开始从住宅开发向商业地产转型。当时王健林已经意识到住宅开发的产业模式不好做,不是真正的扩大再生产的过程,“世界上没有一家做住宅的企业是百年企业,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它的需求必然会下降。”
不过,真正让王健林下决心要做“百年企业”,主要是两位老员工得癌症治疗的刺激。
“都是创业时候进来的员工。打一针两块钱,打不打?那个时候没有社保,就是企业自己拿钱。我当时决定,不要吝惜钱,能活一天就活一天,这两个人花了我一百万块钱。”
但问题是,当公司发展三四十年的时候,员工医药费怎么办?王健林发现,一定要有长期稳定的发展模式。为此,万达开了三天会,最终决定转向商业地产。在王健林看来,万达转型不是抛弃自己所有的资源和经验,彻底转行,而是要将已有资源优势与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相结合,寻求永续发展。商业地产是最佳选择。
经过十年发展,如今,万达已经成为中国商业地产的领军企业。总结经验,王健林将公司的成功归结于三句话:傍大款、产业链和标准化。
万达王健林创业故事:第一桶金、百年企业、再造万达是怎么做到的
王健林:在中国做得很好不叫本事,不叫英雄,在任何一个自己做的行业里,把欧美干下去,让洋人见了你点头哈腰,那才是真正的英雄。
但在王健林看来,“富贵险中求”,最关键的是要敢闯敢试。
王健林,15岁参军,35岁下海,在大连率先从事旧城改造,在东北率先进行股份制改革,在全国率先参与足球,也率先退出足球,在地产界率先开创“订单商业地产”模式,率先尝试房地产信托基金……一次快人一步,容易,次次快人一步,却很难。他的胆识可见一斑。
王健林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父亲是一名参加过长征和抗日的老红军。受家庭的影响,15岁的王健林就从四川来到东北,入伍参军,并且在28岁就成为了一名正团职干部,期间还完成了辽宁大学的函授课程。
1987年,为了响应国家“百万裁军”的号召,王健林告别了自己17年的部队生活。转业后,王健林来到大连市西岗区区政府任办公室主任。
不过,没过一年,不太安分的王健林又主动请缨,自愿去担任濒临破产的西岗住宅开发公司经理。从此踏入了房地产这个圈子。
据王健林回忆,当时公司注册需要100万,但是因为没钱,还被迫向一家国企借了一笔“高利贷”,才拿到了执照。“利息高达25%。”
王健林的第一桶金来自当时同行前辈不敢或不屑于干的项目:旧城改造。不过,王健林也很无奈,那个时候开发项目需要有“指标”,万达拿不到,但旧城改造,政府却是非常支持。
当时大连市政府北面有个棚屋区,很不雅观,政府领导对来领“指标”的王健林说:“就是这里,想开多少给多少。”
结果,回家一算,王健林发现,改造成本一平米就要1200元,而当时大连最高房价也才1100元一平米,怪不得没人愿意做。
怎么办?“那我们就多卖几百块钱呗。”初入地产圈的王健林决定放手一搏,没想到却大获成功。“我们就是做了几点小创新,把暗厅改成明厅,安上了铝合金窗、防盗门,还每家配个洗手间。”王健林称,一千多套住房两个月全部卖光,均价1580元,创了当时新纪录。
这些创新放在现在看似很简单,但在当时却需要极大的勇气。“那时候,政府规定,只有局级干部住房才能配洗手间,我因为这事儿还差点被纪委审查。”王健林十分庆幸自己生在了好时候,“好在那个年代,市场改革思潮风起云涌,当时广东提了个口号,‘遇到红门绕道走’。”他绕道成功。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哪里有旧城改造的项目,别人不愿意干,王健林他们就去干,公司规模迅速扩大。1992年最盛时,公司占大连市场份额的25%。
尤其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鼓励大家“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王健林热血沸腾,开始跨区发展。
他的第一站选择了广州。“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这是当时的一句名言。所以我们这一堆讲东北话的土老帽就去了广州。”
虽然其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受了一些委屈,但经过四五年的努力,王健林和他的万达最终还是在这里站稳了脚跟。
“赚钱还是其次,最重要的是我们创出了一条企业发展的路子,锻炼了胆量,获得了信心。”如今,万达的项目遍布全国80多个城市,是同行业中跨城市最多的公司。
百年企业
敢闯敢试不是蛮干。王健林如此界定两者的区别:“敢闯敢试是看准了去试不怕失败,蛮干是没有目的去干。”“看准了”,也就是把握大方向。
2000年,万达开始从住宅开发向商业地产转型。当时王健林已经意识到住宅开发的产业模式不好做,不是真正的扩大再生产的过程,“世界上没有一家做住宅的企业是百年企业,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它的需求必然会下降。”
不过,真正让王健林下决心要做“百年企业”,主要是两位老员工得癌症治疗的刺激。
“都是创业时候进来的员工。打一针两块钱,打不打?那个时候没有社保,就是企业自己拿钱。我当时决定,不要吝惜钱,能活一天就活一天,这两个人花了我一百万块钱。”
但问题是,当公司发展三四十年的时候,员工医药费怎么办?王健林发现,一定要有长期稳定的发展模式。为此,万达开了三天会,最终决定转向商业地产。在王健林看来,万达转型不是抛弃自己所有的资源和经验,彻底转行,而是要将已有资源优势与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相结合,寻求永续发展。商业地产是最佳选择。
经过十年发展,如今,万达已经成为中国商业地产的领军企业。总结经验,王健林将公司的成功归结于三句话:傍大款、产业链和标准化。
于是,王健林便将自己的完美构想让沃尔玛实实在在体验了一把:选定了地段优先告诉沃尔玛,然后根据沃尔玛的需要协商设计方案,以最快的速度如期交付使用。
“实际上,沃尔玛也很希望能有这种模式,只是以前地产商们都没这么去干。”万达在一年之内让沃尔玛在全国6个城市试了六次,结果美国百胜、新加坡百胜等10多家全球连锁企业也加入了“合约”,万达“订单商业地产”模式正式形成。
做了几个项目后,王健林又发现了一个新问题,当时做购物中心,一般都是请的国外设计中心做设计,不仅成本高,花费时间也很长。
为了节约成本,长久发展,王健林决定建立自己的设计院、商业管理公司,“不能把自己的命拴在别人的腰带上。”
一个商业项目能不能成功,关键在于招商。如何抓住商户,王健林的看法一针见血,“让他们赚钱,他们自然会跟着你。”
万达的成功,引来无数的模仿者,王健林也十分乐于与人分享自己的经验,他甚至正在计划把万达经验整理成书公开出版。“别人老问我担不担心被人学走,要我说,如果读一本书就把你的核心竞争力学走了,那也就不是什么核心竞争力。”
如今,万达就像一台高速运转的巨型机器,外人看得惊心动魄,对万达模式、万达资金链的质疑一直在潜滋暗长。尤其是今年开年以来,被调查、散伙饭、裁员减薪,以及新近的“内定门”等传闻不断爆出,王健林和万达深陷传闻风波,难以脱身。
对此,王健林也是多次现身释疑。据他透露,他目前最大的担心并不是如外界所想象的资金问题,而是人才问题。
王健林早已看到这一“病症”,他在一次内部会议上就曾讲过:“这几年,万达业务超速发展,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现在制约万达成为世界级企业的核心不是钱、不是资源,而是人才。”
为了吸引人才,万达可谓煞费苦心。涨工资是基本的,找猎头也是必需的,最近正式开学的万达学院才是王健林的后招。
另外,除了自己,还有谁能掌舵万达这个巨无霸,这无疑是王健林最大的荣耀,也是最大的心病。他主张的是发现而非培育接班人,不一定非要自己的儿子接班。看来,现已58岁的他还需要再辛苦几年。
【励志故事】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的创业史
1954年生于四川绵阳,王健林的父亲王义全是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建国后回到老家四川长期担任地方干部。
1958年,王义全受四川省林业厅的指示到大金县(1959年6月改名叫金川县)负责组建森工局,4岁的王健林也跟随父母来到了阿坝州的大金县生活,王健林的小学、中学分别在大金县东方红小学和金川中学度过。1969年,14岁的王健林成为了森工局下属的营林处的职工。
1970年,在营林处工作了1年的王健林决心要参军。不过他参军的过程却还是费了一番周折。据王健林母亲秦嘉兰回忆,因为阿坝州当时不征收城市户口的青年,所以她就把王健林送回了苍溪老家,在那里上山下乡,就这样,王健林才当上了兵。在去部队前,王健林改掉了自己原先的名字王建林。
关于王健林入伍还有一个故事。一位王健林当年的战友曾在微博上回忆了当时的情景:1971年初春,吉林省集安县鸭绿江边的大山深处的军营里来了一批新兵,新兵里面有四川和辽宁抚顺的,班长去挑选新兵时,他先选2个抚顺兵,然后走到一个又小又瘦的新兵面前问他想当侦察兵吗,他没有任何犹豫的说了愿意。就这样王健林成了一名侦察兵。他很好地抓住了由对方抛过来的机会,在往后的人生中,这种不放过任何机会、勇于挑战的性格对他的成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1978年,入伍8年的王健林晋升为排长,并进入大连陆军学院学习。在大连陆军学院学习期间,他多次对部队的教材提出质疑,部分质疑内容被接受而写进了教材。1979年的8月,王健林从大连陆军学院毕业,由于成绩优秀,留在学院的大队当参谋,后被调到学院的宣传处任职干事,负责动员学院的军士报考党政专修班。1983年王健林就读辽宁大学党政专修班,1986年毕业获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位,毕业后,32岁的王健林调任陆军学院管理处任副处长。同年,王健林选择了转业。多年以后,在提起军旅生涯时,王健林笑言:“如果不转业,现在最多混个将军,那有什么意思?”
转业后,王健林被任命为大连市西岗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在外人眼中,他肯定是一名未来在仕途上越走越顺利的政府官员,也是一名很快会提拔的备用干部。不过,他的个性在两年后再度显现。说到底,他不喜欢四平八稳,他的人生需要挑战性,需要波澜壮阔。
大连西岗区住宅开发公司是西岗区政府的下属企业,到1988年欠债达到了149万元,公司濒临破产。西岗区政府为了拯救这个“烂摊子”,向全西岗区的官员们发出启事,希望有能人主动站出来为公司和区政府分忧。这无疑是一个棘手的工作,当时没有人主动和区政府接触,除了王健林。多年后回忆此事,他的口吻依然是:“在机关就算混上了一个区长、副市长,也没有什么意思。”
1988年,王健林接手西岗区房屋开发公司。他对公司进行了整顿,又从老战友那里托关系获得了指标(当时政府限制指标)和银行贷款,在棚户区改造项目中赚了第一笔钱。公司在王健林接手的当年就扭亏为盈,为此西岗区政府给他个人奖励15万元,但他让财务把钱分给了全体员工。
1991年,国家体改委和大连市体改委准备在大连市选择3家企业,作为东北地区首批股份制试点单位。一旦成为试点单位,公司将失去政府编制,从铁饭碗变成泥饭碗,公司高层也从政府官员变成社会人员,当时没人敢这样做,但王健林敢。1992年8月大连西岗区住宅开发公司改制成立大连万达房地产集团公司,国有资本逐渐退出万达,万达也成了王健林的万达。王健林争取并抓住了这次国企改制的机会,这就是王健林的过人之处,有胆也有识,这是他能取得成功的因素之一。[2-3]
2014年8月13日报道称,中国首富王健林正将其商业帝国拓展到澳大利亚,计划投资17亿澳元(约合人民币97.1亿元)在当地发展房地产项目。[4]
2014年10月6日,据西班牙权威媒体《马卡报》报道,马德里竞技与王健林就入股俱乐部一事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商讨,当天下午该谈判已经达成,具体细节没有透露。[5]
2创业历程
万达集团具有鲜明的创新文化,万达的发展史就是创新史。企业成立以来,万达创新走了四步棋。
一、全国发展(1988年-1999年)
企业成立之初,因得不到计划指标和土地,万达被迫选择旧城改造方式获得土地,启动了大连市西岗区北京街旧城改造,成为全国第一个进行城市旧区改造开发的企业,全国首创城市旧区改造的发展模式。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万达年房屋销售量占大连市房地产销售总量的两成以上,在大连房地产企业中脱颖而出。为了做大规模,万达实施跨区域开发战略。
1993年5月,万达赴广州番禺开发侨宫苑小区,成为全国首家跨区域发展的房地产企业,获得跨区域开发的宝贵经验。
1998年始,万达到成都、长春等多个城市开发,迈出大规模跨区域发展的步伐。
万达是全国跨区域发展城市最多的房地产企业,在全国超过80个城市有投资项目,遍及除西藏、青海、贵州之外的全国所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二、商业地产(2000年-至今)
为使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现金流,万达主动战略转型,进军商业地产,在全国首创“订单地产”和“城市综合体”的商业模式,成立商业规划研究院、商业地产建设公司、商业管理公司,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万达广场成为中国商业地产第一品牌。万达商业地产公司已在全国开业85个万达广场、51家五星级酒店,持有物业面积1704万平方米,是世界排名第二的不动产企业。
三、文化旅游(2009年-至今)
为寻找新发展空间和利润增长点,万达集团将文化和旅游产业作为企业新的重点发展方向,成为全国最大的文化和旅游投资企业。
2012年,万达集团成立万达文化产业集团。万达文化集团是中国最大的文化企业,注册资金50亿元,资产440亿元,2013年收入255亿元,已进入电影院线、影视制作、影视产业园区、舞台演艺、电影科技娱乐、主题公园、连锁娱乐、报刊传媒、字画收藏、文化旅游区等多个行业。文化旅游正成为万达新的支柱产业。
四、跨国发展(2012-至今)
万达计划十年内成为世界一流的跨国企业,为中国的民营企业争光。要成为世界著名企业,必须走出中国发展。从2012年开始,万达跨国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
2012年9月,万达集团正式完成对美国第二大院线公司AMC娱乐公司的并购。万达集团并购AMC公司涉及金额26亿美元,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大型文化企业的成功案例,它不仅是中国民营企业在美国最大一起企业并购,也是中国文化产业最大的海外并购。并购完成后,万达集团同时拥有全球院线排名第二的AMC公司和亚洲排名第一的万达院线,成为全球规模、收入最大的电影院线运营商。
2013年6月19日,万达集团在北京举行投资英国发布会,正式向外界公布在英国的两项投资,总金额约10亿英镑。发布会上,万达集团宣布投资3.2亿英镑并购英国圣汐游艇公司,投资近7亿英镑在伦敦核心区建设超五星级万达酒店。这是继2012年9月并购美国AMC影院公司后,万达集团国际化又一重大进展。
万达创业故事相关文章:
★ 三个农民工回乡创业的财富故事
★ 同学聚会专业策划范文案例
★ 收看《警察故事2020——我的战“疫”》心得5篇
★ 公司2023年会贺词致辞演讲稿简短5篇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