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消毒灭菌管理制度
医院消毒灭菌管理制度
一、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医院消毒灭菌管理,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包括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卫生院、诊所、卫生室等。
第三条 医院消毒灭菌工作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分类管理、持续改进”的原则,确保消毒灭菌质量。
二、组织管理
第四条 医院应成立消毒灭菌管理组织,由院长或分管院长担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消毒灭菌管理组织负责制定、修订、实施和监督本医院的消毒灭菌制度。
第五条 医院应设立消毒供应中心(室),配备专职或兼职消毒供应人员,负责全院的消毒灭菌工作。消毒供应中心(室)应具备以下条件:
1. 具有独立的工作场所,符合国家有关卫生、环保和消防安全规定;
2. 配备必要的消毒灭菌设备、设施和仪器;
3. 建立健全消毒灭菌工作制度、操作规程和应急预案;
4. 严格执行消毒灭菌技术规范和标准。
第六条 医院应定期组织消毒供应人员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三、消毒灭菌工作流程
第七条 消毒供应中心(室)应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消毒灭菌工作流程,包括:
1. 消毒剂的选择与配制;
2. 消毒物品的清洗、消毒、灭菌、储存和发放;
3. 消毒设备的维护保养;
4. 消毒效果的监测与评价;
5. 医院感染监测与控制。
第八条 消毒供应中心(室)应按照以下流程进行消毒灭菌工作:
1. 清洗:对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和物品进行彻底清洗,去除污垢、血迹、分泌物等;
2. 消毒:根据物品的材质、用途和污染程度,选择合适的消毒剂进行消毒;
3. 灭菌:对需要灭菌的物品进行物理或化学灭菌处理;
4. 储存:消毒灭菌后的物品应妥善储存,防止再次污染;
5. 发放:根据临床需求,及时发放消毒灭菌后的物品。
四、消毒剂和消毒设备管理
第九条 医院应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选用合格的消毒剂。消毒剂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安全、有效、无毒、无刺激、无腐蚀;
2. 对微生物杀灭力强,作用速度快;
3. 易于储存、运输和使用;
4. 价格合理。
第十条 医院应建立健全消毒剂管理制度,包括:
1. 消毒剂的采购、储存、发放和使用;
2. 消毒剂的过期、变质、污染处理;
3. 消毒剂的废弃物处理。
第十一条 医院应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消毒设备,包括:
1. 高压蒸汽灭菌器;
2. 紫外线消毒器;
3. 臭氧消毒器;
4. 其他消毒设备。
第十二条 医院应定期对消毒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发现设备故障或异常,应及时维修或更换。
五、消毒效果监测与评价
第十三条 医院应建立健全消毒效果监测制度,对消毒剂、消毒设备、消毒过程进行监测与评价。
第十四条 消毒效果监测包括以下内容:
1. 消毒剂的浓度、稳定性、杀灭微生物的效果;
2. 消毒设备的运行参数、灭菌效果;
3. 消毒过程的质量控制。
第十五条 医院应定期对消毒效果进行评价,内容包括:
1. 消毒剂的杀菌效果;
2. 消毒设备的灭菌效果;
3. 医院感染发生率;
4. 消毒过程的质量控制。
六、医院感染控制
第十六条 医院应建立健全医院感染控制制度,加强医院感染监测,及时发现和控制医院感染。
第十七条 医院感染控制内容包括:
1. 医务人员手卫生;
2. 诊疗环境消毒;
3. 医疗器械消毒灭菌;
4.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
5.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6. 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处理。
第十八条 医院应定期对医院感染控制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价,持续改进医院感染控制工作。
七、法律责任与处罚
第十九条 医院应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确保消毒灭菌工作质量。违反本制度的,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第二十条 医院应加强对消毒供应中心(室)的监管,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依法进行处罚。
第二十一条 医院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确保消毒灭菌工作的顺利进行。
八、附则
第二十二条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二十三条 本制度的解释权归医院消毒灭菌管理组织。
以下为具体内容细化:
一、消毒剂的选择与使用
1. 消毒剂的选择:根据消毒对象、微生物种类、污染程度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消毒剂。
2. 消毒剂的配制:按照消毒剂说明书或相关标准进行配制,确保浓度准确。
3. 消毒剂的使用:遵循消毒剂的使用说明,确保消毒效果。
4. 消毒剂的储存:密封、避光、防潮、防冻,确保消毒剂质量。
二、消毒物品的清洗
1. 清洗前的准备:准备清洗设备、清洗剂、防护用品等。
2. 清洗过程:对物品进行彻底清洗,去除污垢、血迹、分泌物等。
3. 清洗后的处理:对清洗后的物品进行干燥、检查、分类。
三、消毒物品的消毒与灭菌
1. 消毒:根据物品的材质、用途和污染程度,选择合适的消毒剂进行消毒。
2. 灭菌:对需要灭菌的物品进行物理或化学灭菌处理。
3. 消毒灭菌后的处理:对消毒灭菌后的物品进行干燥、检查、分类、储存。
四、消毒设备的维护保养
1. 定期检查:对消毒设备进行定期检查,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2. 维护保养:对设备进行清洁、润滑、紧固等维护保养工作。
3. 故障处理:发现设备故障,及时进行维修或更换。
五、消毒效果的监测与评价
1. 监测方法:采用生物学、化学、物理等方法进行监测。
2. 监测频率:根据消毒剂、消毒设备、消毒过程的特点,确定监测频率。
3. 评价标准:参考国家相关标准,制定评价标准。
4. 评价结果:对消毒效果进行评价,及时反馈评价结果。
六、医院感染控制
1. 医务人员手卫生: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提高手卫生合格率。
2. 诊疗环境消毒:加强诊疗环境消毒,预防交叉感染。
3. 医疗器械消毒灭菌:确保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质量,防止器械相关性感染。
4.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加强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及时发现和控制医院感染。
5.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防止抗菌药物耐药性的产生。
6. 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处理:建立健全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处理机制,及时应对医院感染暴发事件。
通过以上内容的阐述,医院消毒灭菌管理制度得到了较为详细的阐述,有助于医疗机构加强消毒灭菌管理,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
上一篇: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质量管理制度
下一篇:医院消毒灭菌管理制度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