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微腐败”问题自查报告
**治理“微腐败”问题自查报告**
一、引言
“微腐败”,顾名思义,是指发生在基层的小型腐败行为。这些行为虽然金额不大,但性质恶劣,影响深远,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损害了群众的利益。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决策部署,我们单位开展了“微腐败”问题自查工作。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二、自查内容与方法
1. 自查内容:
- 违规违纪行为;
- 廉洁自律情况;
- 权力运行监督;
- 基层治理情况。
2. 自查方法:
- 问卷调查;
- 访谈了解;
- 查阅相关资料;
- 分析典型案例。
三、自查发现的主要问题
1. 违规违纪行为
- 部分工作人员存在违规收受礼品、礼金、消费卡等问题。例如,某部门负责人在项目审批过程中,收受企业赠送的礼品,价值约2000元。
- 部分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为亲朋好友谋取不正当利益。如某科室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为亲属办理业务提供便利,涉及金额约5000元。
2. 廉洁自律情况
- 部分工作人员廉洁自律意识不强,存在公款吃喝、公款旅游等问题。例如,某部门工作人员在考察期间,违规使用公款就餐,涉及金额约3000元。
- 部分工作人员存在违规兼职取酬现象。如某科室工作人员在外兼职,领取报酬约8000元。
3. 权力运行监督
- 部分部门权力运行监督不到位,存在权力寻租现象。如某部门负责人在项目审批过程中,滥用职权,为关系企业谋取利益,涉及金额约10万元。
- 部分部门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对工作人员的监督力度不够。如某科室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存在滥用职权现象,但科室内部未能及时发现和制止。
4. 基层治理情况
- 部分基层单位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如某基层单位为迎接上级检查,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表面工作,导致实际工作效果不明显。
- 部分基层单位工作人员存在不作为、慢作为现象。如某基层单位工作人员对群众诉求反应迟缓,导致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四、问题原因分析
1. 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工作人员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自我约束意识。
2. 监督机制不健全:部分部门内部监督机制不完善,对工作人员的监督力度不够,导致腐败行为难以发现和制止。
3. 制度执行不力:部分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存在漏洞,容易被工作人员利用进行腐败行为。
4. 基层治理薄弱:基层单位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导致工作效率低下,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五、整改措施及建议
1. 加强思想教育:通过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教育,提高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增强自我约束意识。
2. 完善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监督,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
3. 强化制度执行:严格执行各项制度,堵塞漏洞,防止工作人员利用制度漏洞进行腐败行为。
4. 改进基层治理: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提高基层单位工作效率,解决群众实际问题。
六、自查总结
通过本次自查,我们深入了解了“微腐败”问题的现状和原因,发现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们将以此为契机,认真整改,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工作,为推动单位健康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以下为具体整改措施,因字数限制,仅作简要概述)
1. 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提高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和党性觉悟。
2. 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监督,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
3. 完善相关制度,堵塞漏洞,防止工作人员利用制度漏洞进行腐败行为。
4. 加强对基层单位的指导和培训,提高基层治理水平,解决群众实际问题。
5. 定期对整改情况进行回头看,确保整改措施落到实处。
通过以上措施,我们有信心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工作,为推动单位健康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上一篇:汇总幼儿园教材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