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会计学知识点(2篇)
初级会计学知识点(一):会计基本概念与会计要素
一、会计基本概念
1. **会计的定义**
会计是指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方法,对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反映和监督,并向有关方面提供财务信息的一种管理活动。会计不仅是对经济活动的记录和报告,更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会计的职能**
- **反映职能**:通过会计核算,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 **监督职能**: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
- **控制职能**:通过预算、成本控制等手段,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
- **决策支持职能**:为企业管理层和外部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所需的财务信息。
3. **会计的目标**
- **向投资者提供信息**:帮助投资者评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
- **向债权人提供信息**:帮助债权人评估企业的偿债能力。
- **向政府提供信息**:满足政府监管和税收征管的需要。
- **向企业管理层提供信息**:帮助管理层进行内部管理和决策。
4. **会计的基本假设**
- **会计主体假设**:会计核算应以企业为主体,明确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
- **持续经营假设**:假设企业在可预见的未来将持续经营,不会破产清算。
- **会计分期假设**:将企业的持续经营过程划分为若干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表。
- **货币计量假设**:会计核算应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
二、会计要素
1. **资产**
- **定义**: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 **分类**:
- **流动资产**:指可以在一年内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如现金、应收账款、存货等。
- **非流动资产**:指流动资产以外的资产,如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2. **负债**
- **定义**: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 **分类**:
- **流动负债**:指在一年内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需要偿还的负债,如短期借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等。
- **非流动负债**:指流动负债以外的负债,如长期借款、应付债券等。
3. **所有者权益**
- **定义**: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 **构成**:
- **实收资本**:指投资者按照企业章程或合同、协议的约定,实际投入企业的资本。
- **资本公积**:指企业收到投资者出资超出其在注册资本或股本中所占份额的部分,以及其他资本公积。
- **盈余公积**:指企业从净利润中提取的公积金。
- **未分配利润**:指企业实现的净利润经过弥补亏损、提取盈余公积和向投资者分配利润后留存在企业的利润。
4. **收入**
- **定义**: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 **分类**:
- **主营业务收入**: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日常活动中的主要活动所产生的收入。
- **其他业务收入**: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日常活动中的辅助活动所产生的收入。
5. **费用**
- **定义**: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 **分类**:
- **主营业务成本**: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等发生的直接费用。
- **其他业务成本**: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等发生的间接费用。
- **期间费用**: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不能直接归属于某个特定产品或劳务的费用,如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等。
6. **利润**
- **定义**: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是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
- **构成**:
- **营业利润**: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产生的利润,计算公式为:营业利润 = 营业收入 - 营业成本 - 期间费用 - 税金及附加。
- **利润总额**: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实现的全部利润,计算公式为:利润总额 = 营业利润 + 营业外收入 - 营业外支出。
- **净利润**:指企业实现的利润总额扣除所得税费用后的净额,计算公式为:净利润 = 利润总额 - 所得税费用。
三、会计等式
1. **基本会计等式**
会计等式是会计核算的基础,反映了企业财务状况的基本关系。基本会计等式为:
\[
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
这一等式表明,企业的资产来源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结构和资金来源。
2. **扩展会计等式**
在基本会计等式的基础上,考虑收入和费用的影响,可以扩展为:
\[
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 (收入 - 费用)
\]
这一等式表明,企业的资产不仅来源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还受到收入和费用的影响。
四、会计科目与账户
1. **会计科目**
- **定义**: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
- **分类**:
- **资产类科目**:如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等。
- **负债类科目**:如短期借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等。
- **所有者权益类科目**:如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等。
- **收入类科目**:如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等。
- **费用类科目**:如主营业务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
2. **账户**
- **定义**: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用于分类、连续、系统地记录经济业务,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的工具。
- **结构**:账户通常分为左右两方,左方为借方,右方为贷方。资产类和费用类账户的增加记在借方,减少记在贷方;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和收入类账户的增加记在贷方,减少记在借方。
五、借贷记账法
1. **借贷记账法的概念**
借贷记账法是以“借”和“贷”为记账符号,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的一种复式记账法。
2. **借贷记账法的规则**
- **资产类账户**:借方记增加,贷方记减少,余额在借方。
- **负债类账户**:借方记减少,贷方记增加,余额在贷方。
- **所有者权益类账户**:借方记减少,贷方记增加,余额在贷方。
- **收入类账户**:借方记减少,贷方记增加,期末无余额。
- **费用类账户**:借方记增加,贷方记减少,期末无余额。
3. **借贷记账法的应用**
- **编制会计分录**:会计分录是指对每项经济业务标明其应借应贷账户及其金额的记录。编制会计分录是会计核算的基本步骤。
- **过账**:将会计分录中的金额分别记入有关账户的过程。
- **试算平衡**:根据会计等式和借贷记账法的规则,检查账户记录是否正确的方法。试算平衡包括发生额试算平衡和余额试算平衡。
初级会计学知识点(二):会计循环与财务报表
一、会计循环
1. **会计循环的概念**
会计循环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从经济业务的发生到编制财务报表的一系列会计处理程序。会计循环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步骤:
2. **会计循环的步骤**
- **第一步:经济业务的确认与计量**
- **确认**:识别和记录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
- **计量**: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经济业务进行量化。
- **第二步:编制会计分录**
根据经济业务的性质和内容,确定应借应贷的账户及其金额,编制会计分录。
- **第三步:过账**
将编制好的会计分录中的金额分别记入有关账户。
- **第四步:试算平衡**
根据借贷记账法的规则,检查账户记录是否正确。试算平衡包括发生额试算平衡和余额试算平衡。
- **第五步:调整分录**
在会计期末,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对某些账户进行调整,以正确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 **第六步:编制调整后试算平衡表**
在调整分录后,重新进行试算平衡,确保账户记录的正确性。
- **第七步:编制财务报表**
根据调整后的账户余额,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财务报表。
- **第八步:结账**
将收入类和费用类账户的余额结转到利润账户,计算当期利润,并将利润账户的余额结转到所有者权益账户。
- **第九步:编制结账后试算平衡表**
在结账后,再次进行试算平衡,确保账户记录的正确性。
二、财务报表
1. **财务报表的概念**
财务报表是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书面文件。财务报表是会计信息的最终表现形式,是企业管理层、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等利益相关者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重要工具。
2. **财务报表的构成**
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报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 **资产负债表**
- **概念**: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报表,它表明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所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所承担的现有义务和所有者对净资产的要求权。
- **结构**:资产负债表通常采用账户式结构,分为左右两方,左方列示资产,右方列示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 **编制方法**:根据有关账户的期末余额填列。
- **利润表**
- **概念**:利润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报表,它表明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实现的收入、发生的费用以及实现的利润或发生的亏损。
- **结构**:利润表通常采用多步式结构,依次列示营业收入、营业成本、期间费用、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
- **编制方法**:根据有关账户的本期发生额填列。
- **现金流量表**
- **概念**: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情况的报表,它表明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 **结构**:现金流量表通常分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三部分。
- **编制方法**:根据有关账户的记录,采用直接法或间接法编制。
-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 **概念**: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所有者权益各组成部分增减变动情况的报表。
- **结构**:所有者权益变动表通常列示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项目的期初余额、本期增减变动情况和期末余额。
- **编制方法**:根据有关账户的记录填列。
- **附注**
- **概念**:附注是对财务报表中列示项目的文字描述或明细资料,以及对未能在财务报表中列示项目的说明。
- **内容**:附注通常包括企业的基本情况、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报表重要项目的说明、或有事项、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等。
3. **财务报表的编制要求**
- **真实性**:财务报表应当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不得弄虚作假。
- **完整性**:财务报表应当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不得遗漏重要信息。
- **准确性**:财务报表中的数据应当准确无误,计算方法应当科学合理。
- **及时性**:财务报表应当及时编制和报送,以满足有关方面的信息需求。
三、财务报表分析
1. **财务报表分析的概念**
财务报表分析是指通过对财务报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揭示企业财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企业管理层、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依据。
2. **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
- **比较分析法**:通过将企业的财务指标与同行业其他企业或本企业历史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 **比率分析法**:通过计算和比较财务比率,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
- **趋势分析法**:通过分析企业财务指标的变化趋势,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3. **财务比率分析**
- **偿债能力比率**:反映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
- **营运能力比率**:反映企业运用资产进行经营的能力,如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等。
- **盈利能力比率**: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如销售净利率、资产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等。
四、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1. **可靠性**
会计信息应当真实、可靠,能够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2. **相关性**
会计信息应当与使用者的决策需要相关,能够对使用者的决策产生影响。
3. **可理解性**
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使用者理解和利用。
4. **可比性**
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便于不同企业或同一企业不同会计期间进行比较。
5. **实质重于形式**
会计核算应当以经济业务的实质为依据,而不应仅以法律形式为依据。
6. **重要性**
会计核算应当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重要影响的事项进行重点反映。
7. **谨慎性**
会计核算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不低估负债或费用。
8. **及时性**
会计信息应当及时提供,以满足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通过以上两篇初级会计学知识点的详细阐述,希望能够帮助读者全面、系统地掌握会计学的基本概念、会计要素、会计循环、财务报表及其分析等方面的知识,为后续的会计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公共基础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