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实验教学环节安全管理制度
实验教学环节安全管理制度
一、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学校实验教学环节的安全管理,保障师生人身安全和学校财产安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实验教学环节安全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实行学校、部门、实验室三级安全管理体系。
第三条 本制度适用于学校所有实验教学环节的安全管理工作。
二、组织机构与职责
第四条 学校成立实验教学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全校实验教学环节安全工作的组织、协调、监督和检查。
第五条 学校教务处负责实验教学环节安全管理的具体实施,其主要职责如下:
1. 制定和完善实验教学环节安全管理制度;
2. 组织开展实验安全教育及培训;
3. 负责实验教学环节的安全检查;
4. 处理实验教学环节的安全事故;
5. 指导和监督实验室安全管理。
第六条 实验室主任负责本实验室实验教学环节的安全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如下:
1. 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学校实验教学环节安全管理制度;
2. 制定本实验室实验教学环节安全管理工作计划;
3. 组织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及培训;
4. 负责实验室实验教学环节的安全检查;
5. 及时报告和处理实验室安全事故。
第七条 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应认真履行以下职责:
1. 遵守实验教学环节安全管理制度;
2. 负责实验设备的安全操作和维护;
3. 对学生进行实验安全教育;
4. 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
5. 参与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处理。
三、实验教学环节安全管理内容
第八条 实验教学场所安全管理
1. 实验室应保持整洁、有序,不得堆放杂物;
2. 实验室应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
3. 实验室应定期检查电气线路、消防设施、实验设备等,确保安全;
4. 实验室应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和急救药品;
5. 实验室应建立健全实验室准入制度,非实验人员不得进入实验室。
第九条 实验设备安全管理
1. 实验设备应定期检查、维护,确保安全运行;
2. 实验设备操作规程应上墙,操作人员应严格遵守;
3. 实验设备应定期进行安全性能检测,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4. 实验设备报废、转让应办理相关手续,确保安全。
第十条 实验材料安全管理
1. 实验材料应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学校规定采购、储存、使用;
2. 实验材料应分类存放,有明显标识;
3. 实验材料使用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泄漏等事故;
4. 实验材料废弃物应按照规定进行处理。
第十一条 实验教学过程安全管理
1. 实验教学前,教师应进行安全教育,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2. 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全程指导,密切关注学生实验操作;
3. 实验结束后,教师应组织学生做好实验现场清理;
4. 实验教学过程中,发现安全隐患,教师应立即采取措施,并及时报告。
第十二条 实验室安全培训与教育
1. 学校应定期组织实验室安全培训,提高师生安全意识;
2. 实验室主任应组织实验室安全教育,提高实验室人员安全素质;
3. 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应参加安全培训,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和技能。
四、安全事故处理
第十三条 实验教学环节发生安全事故,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扩大。
第十四条 事故发生后,当事人应立即报告实验室主任,实验室主任应在1小时内报告学校实验教学安全管理委员会。
第十五条 学校实验教学安全管理委员会应组织事故调查,查明事故原因,提出处理意见。
第十六条 事故处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对事故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2. 对事故涉及人员给予相应补偿;
3. 吸取事故教训,完善实验教学环节安全管理制度。
五、附则
第十七条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如有未尽事宜,可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补充。
第十八条 本制度的解释权归学校实验教学安全管理委员会。
以下为实验教学环节安全管理制度的具体内容,字数超过2000字:
一、实验教学场所安全管理
(一)实验室环境管理
1. 实验室应保持整洁、有序,不得堆放杂物。实验室内部应设立专门的实验废弃物存放区,对废弃物进行分类存放,定期清理。
2. 实验室应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包括但不限于高压、易燃、腐蚀、有毒等警示标志,确保师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潜在风险。
3. 实验室应定期检查电气线路、消防设施、实验设备等,确保安全。检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电气线路是否老化、破损,消防设施是否完好,实验设备是否正常运行等。
4. 实验室应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和急救药品,如防尘口罩、护目镜、防护手套、急救箱等。同时,实验室应制定相应的防护用品使用和管理规定。
(二)实验室准入制度
1. 实验室应建立健全实验室准入制度,非实验人员不得进入实验室。实验室准入制度包括但不限于:实验人员身份验证、实验预约、实验室使用须知等。
2. 实验室准入制度的实施,应由实验室主任负责,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协助。实验室主任应定期检查实验室准入制度的执行情况。
二、实验设备安全管理
(一)实验设备检查与维护
1. 实验设备应定期检查、维护,确保安全运行。检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设备外观是否完好,设备运行是否正常,设备连接是否牢固等。
2. 实验设备操作规程应上墙,操作人员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应包括但不限于:设备操作步骤、注意事项、故障处理等。
3. 实验设备应定期进行安全性能检测,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安全性能检测应由专业机构进行,检测报告应归档保存。
(二)实验设备报废与转让
1. 实验设备报废、转让应办理相关手续,确保安全。报废设备应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学校规定进行处理。
2. 实验设备转让应签订转让协议,明确设备状态、转让价格、售后服务等事项。转让协议应报学校实验教学安全管理委员会备案。
三、实验材料安全管理
(一)实验材料采购与储存
1. 实验材料应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学校规定采购、储存、使用。采购实验材料应选择正规供应商,确保材料质量。
2. 实验材料应分类存放,有明显标识。易燃、易爆、腐蚀、有毒等危险品应单独存放,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二)实验材料使用与处理
1. 实验材料使用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泄漏等事故。使用有毒、有害实验材料时,应佩戴防护用品。
2. 实验材料废弃物应按照规定进行处理。废弃实验材料应分类存放,定期送交专业机构处理。
四、实验教学过程安全管理
(一)实验前安全教育
1. 实验教学前,教师应进行安全教育,强调实验注意事项。安全教育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实验操作规程、安全防护措施、事故应急处理等。
2. 教师应根据实验内容,提醒学生实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并告知相应的防范措施。
(二)实验过程指导
1. 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全程指导,密切关注学生实验操作。发现学生操作不规范、存在安全隐患时,教师应立即纠正。
2. 教师应定期检查实验设备、实验材料,确保安全。发现安全隐患,教师应立即采取措施,并及时报告。
(三)实验结束后清理
1. 实验结束后,教师应组织学生做好实验现场清理。清理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实验设备归位、实验材料整理、实验废弃物处理等。
2. 教师应检查实验室安全,确保实验场所整洁、有序。
五、实验室安全培训与教育
(一)安全培训
1. 学校应定期组织实验室安全培训,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安全培训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实验室安全知识、实验操作规程、事故应急处理等。
2. 实验室主任应组织实验室安全教育,提高实验室人员安全素质。安全教育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实验室安全事故案例分析等。
(二)安全教育
1. 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应参加安全培训,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和技能。
2. 实验教师应在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六、安全事故处理
(一)事故报告
1. 实验教学环节发生安全事故,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扩大。
2. 事故发生后,当事人应立即报告实验室主任,实验室主任应在1小时内报告学校实验教学安全管理委员会。
(二)事故调查与处理
1. 学校实验教学安全管理委员会应组织事故调查,查明事故原因,提出处理意见。
2. 事故处理应遵循以下原则:对事故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对事故涉及人员给予相应补偿;吸取事故教训,完善实验教学环节安全管理制度。
(三)事故通报与整改
1. 事故处理结束后,学校实验教学安全管理委员会应将事故调查报告和整改措施通报全校。
2. 各实验室应根据事故调查报告和整改措施,加强安全管理,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本实验教学环节安全管理制度内容丰富,涵盖了实验室环境管理、实验设备安全管理、实验材料安全管理、实验教学过程安全管理、实验室安全培训与教育、安全事故处理等方面,为学校实验教学环节的安全管理提供了详细、具体的指导。
上一篇:学校实验室设备管理制度
下一篇:实习学校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