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试题答案(最新)
### 朝花夕拾试题答案
#### 一、选择题
1. **《朝花夕拾》的作者是谁?**
- **答案:C. 鲁迅**
- **解析**:《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散文集,收录了他回忆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片段。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其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文学价值。
2. **《朝花夕拾》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要描写了什么?**
- **答案:A. 童年生活的片段**
- **解析**:这篇文章通过描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场景,展现了作者童年时期的快乐生活和对知识的渴望。百草园是作者儿时的乐园,而三味书屋则是他接受传统教育的场所。
3. **《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是谁?**
- **答案:B. 作者的保姆**
- **解析**: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她对鲁迅的关爱和照顾深深打动了作者。文章通过回忆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的故事,表达了对她的怀念和感激。
#### 二、填空题
1. **《朝花夕拾》原名《_______》。**
- **答案:旧事重提**
- **解析**:鲁迅最初将这部散文集命名为《旧事重提》,意在回忆过去的点滴生活。后来改为《朝花夕拾》,寓意在晚年回忆童年和青年时期的美好时光。
2. **《藤野先生》一文中,藤野先生是鲁迅在_______留学时的老师。**
- **答案:日本**
- **解析**: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留学时的老师,他对鲁迅的关心和教导让鲁迅终身难忘。文章通过回忆藤野先生的言行,表达了对他的敬仰和怀念。
#### 三、简答题
1. **简述《朝花夕拾》的主题思想。**
- **答案**:《朝花夕拾》通过回忆作者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片段,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批判了旧礼教和封建教育制度,同时也表达了对亲人、师友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品既有对现实的深刻反思,也有对人性美好的赞美,充满了浓郁的人文关怀。
- **解析**:鲁迅通过这些回忆性散文,不仅展现了个人的成长经历,更折射出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他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对人性的关怀,使得这部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2.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分别象征了什么?**
- **答案**:百草园象征了自由、快乐和无拘无束的童年生活,而三味书屋则象征了束缚、压抑和刻板的传统教育。百草园是作者儿时的乐园,充满了自然的乐趣和探索的欲望;而三味书屋则是他接受传统教育的场所,充满了规矩和束缚。
- **解析**:通过对比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鲁迅表达了对童年自由生活的怀念和对传统教育制度的批判。这种对比不仅展现了儿童的天性,也揭示了教育制度的弊端。
#### 四、论述题
1. **结合《朝花夕拾》中的具体篇章,论述鲁迅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 **答案**:
- **《二十四孝图》**:鲁迅在这篇文章中,通过对《二十四孝图》中孝道故事的批判,揭示了封建礼教对儿童的毒害。他指出,这些孝道故事不仅荒谬不经,而且充满了残酷和虚伪,对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 **《五猖会》**:文章通过描写“我”渴望观看迎神赛会,却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情节,批判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抑。鲁迅认为,封建教育忽视了儿童的心理需求,扼杀了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 **《父亲的病》**:在这篇文章中,鲁迅通过回忆父亲病重时,家人请来各种庸医诊治的情景,揭示了封建迷信和愚昧无知的危害。他指出,封建礼教和迷信不仅无法治病救人,反而加重了病人的痛苦。
- **解析**:鲁迅通过对这些具体事件的描写,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残酷。他认为,封建礼教不仅束缚了人的思想,还摧残了人的身心健康。通过对这些现象的批判,鲁迅呼吁人们打破封建礼教的枷锁,追求自由和解放。
2. **分析《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形象,探讨鲁迅对人性美好的赞美。**
- **答案**:
- **阿长**:在《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她善良、朴实,对“我”关爱备至。她为“我”买《山海经》的行为,展现了普通人的善良和无私,鲁迅通过这一形象,赞美了人性的美好。
- **藤野先生**:在《藤野先生》中,藤野先生是一位严谨、正直、关爱学生的老师。他对鲁迅的关心和教导,体现了教师的高尚品德。鲁迅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对师德的敬仰和对人性美好的赞美。
- **范爱农**:在《范爱农》中,范爱农是一位正直、爱国、坚持真理的知识分子。尽管他生活坎坷,但始终不放弃对理想的追求。鲁迅通过这一形象,赞美了知识分子的良知和勇气。
- **解析**:鲁迅在《朝花夕拾》中,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展现了人性中的善良、正直和无私。他认为,尽管社会充满了黑暗和不公,但人性中的美好依然值得赞美和追求。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塑造,鲁迅表达了对人性美好的向往和对社会的深刻反思。
#### 五、阅读理解题
1. **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原文**: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问题**:这段文字描写了什么场景?作者通过这段描写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答案**:这段文字描写了百草园的自然景色。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百草园的生机勃勃和丰富多彩。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以及鸣蝉、黄蜂、叫天子等动植物,构成了一幅生动和谐的自然画卷。
- **解析**:作者通过这段描写,表达了对百草园的喜爱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百草园的自然景色和丰富的生物,给作者带来了无尽的乐趣和探索的欲望。这种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童年美好时光的怀念,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2. **阅读《藤野先生》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原文**: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问题**:这段文字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通过这段描写揭示了什么社会问题?
- **答案**:这段文字反映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因中国人的身份而受到歧视和侮辱的痛苦心情。作者通过描写课堂上放映的时事片子,揭示了当时中国在国际上的弱势地位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 **解析**:作者通过这段描写,表达了对民族屈辱的深刻感受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课堂上放映的时事片子,不仅是对中国人的侮辱,更是对民族尊严的践踏。作者通过这一细节,揭示了当时中国在国际上的弱势地位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激发了读者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
#### 六、写作题
1. **结合《朝花夕拾》中的某一篇章,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读后感。**
**参考答案**:
**题目:读《阿长与山海经》有感**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先生《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散文,通过回忆童年时期的保姆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的故事,展现了普通人的善良和无私,读来令人感动。
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她对“我”的关爱却是无微不至的。文章开头,鲁迅用幽默的笔调描写了阿长的种种“缺点”,如喜欢切切察察、睡觉时摆出“大”字等,但这些描写并不影响我们对她的好感,反而觉得她更加真实、可爱。
文章的高潮部分是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的故事。鲁迅从小就对《山海经》充满了好奇,但一直未能如愿得到。阿长得知后,虽然不识字,却费尽心思为“我”买来了这本书。当“我”看到那本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的《山海经》时,内心的激动和感激难以言表。
阿长的这一行为,不仅满足了“我”对知识的渴望,更让“我”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和关爱。鲁迅通过这一细节,展现了普通人的善良和无私。阿长虽然不识字,但她有一颗善良的心,愿意为“我”付出。这种无私的关爱,正是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
鲁迅在文章结尾处写道:“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既是对阿长的深切怀念,也是对人性美好的赞美。阿长的形象,虽然平凡,但却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和关怀。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受感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忽视了身边那些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阿长的形象,提醒我们要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感恩他们的付出和关爱。同时,我们也应该像阿长一样,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去关心和帮助他人。
《阿长与山海经》不仅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更是一篇充满人性光辉的作品。鲁迅通过这一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爱和关怀,往往来自于那些平凡而普通的人。正是这些普通人的善良和无私,构成了人世间最美好的风景。
**解析**:这篇读后感通过对《阿长与山海经》的细致分析,展现了阿长这一形象的深刻内涵,并结合现实生活,表达了对人性美好的赞美和对身边人的感恩之情。文章结构清晰,情感真挚,体现了对鲁迅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 七、拓展题
1. **结合《朝花夕拾》中的内容,谈谈你对鲁迅思想的认识。**
**答案**:
- **对封建礼教的批判**:鲁迅在《朝花夕拾》中,通过对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生活的回忆,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残酷。无论是《二十四孝图》中对孝道故事的批判,还是《五猖会》中对封建教育的反思,都体现了鲁迅对封建礼教的深刻批判。
- **对人性美好的赞美**:尽管社会充满了黑暗和不公,但鲁迅在《朝花夕拾》中,依然通过对阿长、藤野先生等人物的描写,展现了人性中的善良、正直和无私。他认为,人性中的美好是值得赞美和追求的。
- **对儿童天性的关注**: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多次提到儿童的天性和教育问题。他认为,儿童的天性是自由、好奇和充满创造力的,而封建教育制度却压抑了儿童的天性。通过对儿童天性的关注,鲁迅呼吁人们关注教育问题,尊重儿童的天性。
- **对民族命运的忧虑**:在《藤野先生》等篇章中,鲁迅通过描写自己在日本留学时的经历,表达了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和改革,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
**解析**:鲁迅的思想是多维度的,既有对封建礼教的深刻批判,也有对人性美好的赞美;既有对儿童天性的关注,也有对民族命运的忧虑。通过对《朝花夕拾》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鲁迅的思想,感受到他作为一个思想家和文学家的深刻洞察力和人文关怀。
### 结语
《朝花夕拾》作为鲁迅的一部重要散文集,不仅展现了作者的个人成长经历,更折射出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通过对这些回忆性散文的阅读和分析,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鲁迅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也可以体会到他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希望这份试题答案,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