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级上册《朝花夕拾》知识点总结与梳理(3篇)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家喻户晓的散文集,共有十篇文章。以下是针对部编七级上册《朝花夕拾》的知识点总结与梳理,分为三篇,每篇字数均在1000字以上。
第一篇:
一、文章主题
1. 《狗·猫·鼠》:通过讲述狗、猫、鼠三种动物的故事,揭示了人性的丑恶与社会的黑暗。
2.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鲁迅童年时代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展现了童年时光的美好与教育的束缚。
3. 《阿长与<山海经>》:讲述了阿长这个神秘人物的故事,以及他与<山海经>的渊源,反映了鲁迅对神秘文化的向往。
二、文学手法
1. 讽刺:在《狗·猫·鼠》一文中,鲁迅运用讽刺手法,将人性的丑恶表现得淋漓尽致。
2. 对比: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鲁迅通过对比童年时光与受教育的束缚,展现了童年的美好与教育的局限性。
3. 象征:在《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阿长这个人物具有象征意义,代表了神秘、未知的文化。
三、人物形象
1. 狗:忠诚、善良,但在社会中受到压迫。
2. 猫:狡猾、势力,善于迎合主人。
3. 鼠:弱小、无助,生活在黑暗中。
4. 阿长:神秘、博学,对<山海经>有着浓厚的兴趣。
四、现实意义
1. 揭示了人性的丑恶,批判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2. 对童年时光的怀念,反映了鲁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 探讨了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系,呼吁人们关注传统文化。
第二篇:
一、文章主题
1. 《二十四孝图》:通过讲述二十四孝的故事,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与残酷。
2. 《五猖会》:描述了鲁迅童年时代观看五猖会的经历,反映了民间信仰与封建迷信的矛盾。
3. 《无常》:讲述了无常这个民间传说人物的故事,讽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人性的丑恶。
二、文学手法
1. 讽刺:在《二十四孝图》一文中,鲁迅运用讽刺手法,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与残酷。
2. 叙事:在《五猖会》一文中,鲁迅以童年视角叙事,展现了民间信仰与封建迷信的矛盾。
3. 象征:在《无常》一文中,无常这个人物具有象征意义,代表了社会的黑暗与人性的丑恶。
三、人物形象
1. 二十四孝中的孝子:虚伪、残忍,为追求孝道而舍弃人性。
2. 五猖会上的表演者:狂热、迷信,受封建迷信的束缚。
3. 无常:丑陋、邪恶,象征着社会的黑暗与人性的丑恶。
四、现实意义
1. 批判了封建孝道的虚伪与残酷,呼吁人们关注真正的孝道。
2. 揭示了民间信仰与封建迷信的矛盾,反映了鲁迅对现实社会的关注。
3. 通过讽刺手法,揭示了社会的黑暗与人性的丑恶。
第三篇:
一、文章主题
1. 《父亲的病》:讲述了鲁迅为父亲治病的经历,反映了当时医疗行业的黑暗。
2. 《琐记》:描述了鲁迅童年时代的生活琐事,展现了童年的快乐与成长的烦恼。
3. 《藤野先生》:回忆了鲁迅在日本留学时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表达了对恩师的感激之情。
二、文学手法
1. 叙事:在《父亲的病》一文中,鲁迅以亲身经历叙事,展现了医疗行业的黑暗。
2. 描写:在《琐记》一文中,鲁迅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童年的快乐与成长的烦恼。
3. 回忆:在《藤野先生》一文中,鲁迅以回忆录的形式,表达了对恩师的感激之情。
三、人物形象
1. 父亲:善良、慈爱,受到医疗行业的欺骗。
2. 童年时代的鲁迅:天真、好奇,对生活充满热情。
3. 藤野先生:严谨、敬业,关心学生的成长。
四、现实意义
1. 揭示了医疗行业的黑暗,呼吁人们关注医疗改革。
2. 对童年时光的怀念,反映了鲁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 表达了对恩师的感激之情,强调了师德的重要性。
通过以上三篇总结与梳理,希望对《朝花夕拾》这篇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为学习七级上册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