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测量习题集教材(二)
工程测量习题集教材(二)
第一章:水准测量
1.1 水准测量原理
水准测量是利用水准仪和水准尺进行的高程测量。水准仪是一种精确测量两点间高差的仪器,水准尺则是作为测量的参照物。水准测量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水准仪提供的水平视线,通过读取水准尺上的高程值,计算出两点间的高差。
习题:
1. 解释水准测量的基本原理。
2. 列出水准测量的主要仪器和工具。
3. 简述水准测量的步骤。
1.2 水准仪的使用与调整
在使用水准仪进行测量前,需要对水准仪进行调整,以确保测量的准确性。调整内容包括:圆水准器的调整、管水准器的调整、目镜调焦、物镜调焦等。
习题:
1. 简述水准仪调整的步骤。
2. 解释圆水准器和管水准器的作用。
3. 如何判断水准仪调整是否准确?
1.3 水准测量的实施
实施水准测量时,需要遵循以下步骤:
1. 选择测量线路,设置测站。
2. 进行仪器调整,确保水准仪准确无误。
3. 读取水准尺上的高程值,计算高差。
4. 重复步骤3,进行相邻测站的高程传递。
5. 根据测站间的高差,推算出各测点的高程。
习题:
1. 简述水准测量的实施步骤。
2. 如何选择水准测量线路?
3. 在水准测量中,如何处理相邻测站间的高程传递?
第二章:角度测量
2.1 角度测量原理
角度测量是利用经纬仪或全站仪等仪器,通过测量水平角和垂直角,来确定地面点的空间位置。角度测量原理包括:水平角测量原理和垂直角测量原理。
习题:
1. 解释水平角测量原理。
2. 解释垂直角测量原理。
3. 列出角度测量的主要仪器。
2.2 经纬仪的使用与调整
经纬仪是一种常用的角度测量仪器,主要用于测量水平角和垂直角。在使用经纬仪进行测量前,需要进行调整,包括:圆水准器的调整、管水准器的调整、望远镜调焦、照准部调整等。
习题:
1. 简述经纬仪调整的步骤。
2. 解释圆水准器和管水准器在经纬仪中的作用。
3. 如何判断经纬仪调整是否准确?
2.3 角度测量的实施
实施角度测量时,需要遵循以下步骤:
1. 选择测量点,设置测站。
2. 进行仪器调整,确保经纬仪准确无误。
3. 照准目标,读取水平角和垂直角。
4. 根据测站间的角度关系,计算出各测点的坐标。
5. 根据需要,进行相邻测站的角度传递。
习题:
1. 简述角度测量的实施步骤。
2. 如何选择角度测量点?
3. 在角度测量中,如何处理相邻测站间的角度传递?
第三章:距离测量
3.1 距离测量原理
距离测量是利用全站仪、激光测距仪等仪器,直接或间接测量两点间的水平距离。距离测量原理包括:直接测量原理和间接测量原理。
习题:
1. 解释直接距离测量原理。
2. 解释间接距离测量原理。
3. 列出距离测量的主要仪器。
3.2 全站仪的使用与调整
全站仪是一种集角度测量、距离测量和数据处理于一体的测量仪器。在使用全站仪进行测量前,需要进行调整,包括:圆水准器的调整、管水准器的调整、望远镜调焦、距离传感器调整等。
习题:
1. 简述全站仪调整的步骤。
2. 解释全站仪中圆水准器和管水准器的作用。
3. 如何判断全站仪调整是否准确?
3.3 距离测量的实施
实施距离测量时,需要遵循以下步骤:
1. 选择测量点,设置测站。
2. 进行仪器调整,确保全站仪准确无误。
3. 照准目标,读取水平距离。
4. 根据测站间的距离关系,计算出各测点的坐标。
5. 根据需要,进行相邻测站间的距离传递。
习题:
1. 简述距离测量的实施步骤。
2. 如何选择距离测量点?
3. 在距离测量中,如何处理相邻测站间的距离传递?
第四章: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
4.1 测量误差
测量误差是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了解测量误差的性质和来源,有助于提高测量精度。测量误差包括: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偶然误差。
习题:
1. 解释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偶然误差的概念。
2. 分析测量误差的来源。
3. 如何降低测量误差?
4.2 数据处理
测量数据需要进行处理,才能得到可靠的测量结果。数据处理包括:数据的检查与筛选、数据的改正、数据的平差等。
习题:
1. 简述数据处理的基本步骤。
2. 如何检查和筛选测量数据?
3. 解释数据改正和平差的概念。
本习题集教材旨在帮助读者掌握工程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完成本习题集,读者将能够熟练运用水准测量、角度测量和距离测量等基本测量方法,解决工程实践中的问题。同时,了解测量误差和数据处理的基本原理,为提高测量精度奠定基础。
上一篇:工程测量习题集教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