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风险筛查与评估制度
妊娠风险筛查与评估制度是一项旨在保障孕产妇健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重要制度。以下是妊娠风险筛查与评估制度的具体内容:
一、制度背景
妊娠风险筛查与评估制度是根据我国《母婴保健法》、《孕产妇保健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孕产妇保健实际需求,建立的旨在保障孕产妇健康、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重要制度。
二、制度目标
1. 提高孕产妇保健水平,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2. 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减少出生缺陷发生。
3. 提高孕产妇对孕期保健知识的知晓率,增强自我保健意识。
4. 加强孕产妇管理,提高孕产妇系统管理率。
三、制度内容
1. 建立妊娠风险筛查机制
(1)初筛:孕妇在孕早期(孕12周内)进行第一次产检时,进行妊娠风险筛查。内容包括: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乙肝表面抗原等)。
(2)复筛:根据初筛结果,对有风险的孕妇进行复筛。内容包括:进一步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如彩超、心电图、胎心监测等)。
(3)风险评估:根据筛查结果,对孕妇进行妊娠风险评估,分为正常、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四个等级。
2. 建立妊娠风险评估机制
(1)评估指标:包括孕妇年龄、孕产史、疾病史、家族史、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
(2)评估方法: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孕妇进行妊娠风险评估。
(3)评估结果:根据评估结果,将孕妇分为正常、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四个等级。
3. 建立妊娠风险干预机制
(1)对低风险孕妇:进行孕期保健指导,定期产检,监测胎儿生长发育。
(2)对中风险孕妇:加强孕期保健指导,增加产检次数,密切监测胎儿生长发育,必要时进行专病管理。
(3)对高风险孕妇:实施专病管理,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密切监测孕妇及胎儿状况,必要时进行多学科会诊。
4. 建立妊娠风险监测与报告机制
(1)监测内容:包括孕妇健康状况、胎儿生长发育状况、孕产期并发症等。
(2)报告制度:各级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妊娠风险报告制度,对高风险孕妇进行追踪管理,定期报告妊娠风险监测结果。
5. 建立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
(1)医疗机构应设立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确保孕产妇在紧急情况下得到及时救治。
(2)急救绿色通道应包括:急救电话、急救车辆、急救人员、急救设备等。
四、制度实施
1. 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卫生健康部门要高度重视妊娠风险筛查与评估工作,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制度落实。
2. 完善政策措施:各级卫生健康部门要制定具体政策措施,明确职责分工,确保妊娠风险筛查与评估工作顺利进行。
3. 加强培训与宣传:各级卫生健康部门要加强对孕产妇保健人员的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同时加强孕产妇保健知识的宣传,提高孕产妇自我保健意识。
4. 落实责任追究:对未按照规定开展妊娠风险筛查与评估工作的医疗机构和人员,要严肃追究责任。
五、制度效果评价
1. 孕产妇死亡率:评价妊娠风险筛查与评估制度对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效果。
2. 出生缺陷发生率:评价妊娠风险筛查与评估制度对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的效果。
3. 孕产妇保健水平:评价妊娠风险筛查与评估制度对提高孕产妇保健水平的效果。
4. 孕产妇满意度:评价妊娠风险筛查与评估制度对提高孕产妇满意度的效果。
总之,妊娠风险筛查与评估制度是我国孕产妇保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施该制度,可以有效保障孕产妇健康,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各级卫生健康部门要高度重视妊娠风险筛查与评估工作,确保制度落实,为我国孕产妇保健事业贡献力量。
上一篇:大学学院领导接访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