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疾病科消毒隔离制度
感染性疾病科消毒隔离制度
一、总则
1.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感染性疾病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家属及医务人员的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疗机构感染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2. 本制度适用于感染性疾病科及其相关科室的消毒、隔离工作。
3. 感染性疾病科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本制度,确保消毒、隔离措施的落实。
二、消毒隔离措施
1. 消毒
(1)空气消毒:感染性疾病科病房、治疗室、换药室等场所应定期进行空气消毒。采用紫外线消毒灯、循环风空气消毒机等设备进行消毒,每日至少2次,每次消毒时间不少于30分钟。
(2)物体表面消毒:病房内床单位、治疗台、护理车、病历夹等物体表面,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擦拭1次;病房地面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拖地2次。
(3)手卫生: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操作前后,均应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或使用免洗手消毒液。
(4)医疗器械消毒:感染性疾病科使用的医疗器械,如注射器、输液器、氧气湿化瓶等,应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消毒、灭菌。一次性医疗器械使用后,按照医疗废物处理规定进行处置。
2. 隔离
(1)分区管理:感染性疾病科应设置清洁区、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为医务人员办公、休息区;污染区为病房、治疗室、换药室等;半污染区为护士站、医生办公室等。
(2)患者隔离:感染性疾病患者应安置在专门病房,与其他患者分开居住。病房内应设置隔离标识,患者外出检查时,应采取防护措施。
(3)探视陪护:感染性疾病科实行限制探视制度。探视者需穿隔离衣、戴口罩、帽子,严格执行手卫生。陪护人员应相对固定,并遵守隔离制度。
(4)工作人员防护:感染性疾病科工作人员应穿戴工作服、口罩、帽子、手套等防护用品。进入污染区时,应穿戴防护服、隔离衣、防护眼镜等。
三、监测与改进
1. 感染性疾病科应建立健全感染监测制度,定期对空气、物体表面、手卫生等环节进行监测。
2. 发现感染病例,应及时报告感染管理科,启动感染调查和处理程序。
3. 感染性疾病科应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消毒、隔离措施,确保感染控制效果。
四、培训与宣传
1. 感染性疾病科应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参加感染控制培训,提高感染控制意识。
2. 利用宣传栏、讲座等形式,向患者及家属宣传感染防控知识,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五、法律责任
1. 感染性疾病科工作人员违反本制度,造成感染传播的,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2. 医院感染管理科对感染性疾病科消毒、隔离工作进行监督,对违反本制度的个人,可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通报批评、处罚等。
六、附则
1. 本制度由感染性疾病科负责解释。
2.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3. 如有未尽事宜,可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补充。
为确保感染性疾病科的消毒隔离工作落实到位,以下为详细内容:
一、空气消毒
1. 紫外线消毒灯的使用
(1)紫外线消毒灯的安装:紫外线消毒灯应安装在病房、治疗室、换药室等场所的墙壁上,距离地面1.8m以上,且避免直射患者。
(2)紫外线消毒灯的擦拭:每日擦拭紫外线消毒灯表面,保持清洁。
(3)紫外线消毒灯的使用:每日至少2次,每次消毒时间不少于30分钟。消毒时,关闭门窗,确保紫外线辐射强度符合要求。
2. 循环风空气消毒机的使用
(1)循环风空气消毒机的安装:根据房间大小,选择合适型号的循环风空气消毒机,安装在病房、治疗室等场所。
(2)循环风空气消毒机的使用:每日至少2次,每次消毒时间不少于60分钟。消毒时,关闭门窗,确保消毒效果。
二、物体表面消毒
1. 消毒剂的选择
(1)含氯消毒剂:适用于病房内床单位、治疗台、护理车、病历夹等物体表面的消毒。
(2)75%酒精:适用于精密仪器、手机等物体表面的消毒。
2. 消毒方法
(1)擦拭法:用浸有含氯消毒剂的抹布,擦拭物体表面,作用时间5-10分钟。
(2)喷洒法:用喷雾器将含氯消毒剂均匀喷洒在物体表面,作用时间5-10分钟。
3. 注意事项
(1)消毒剂应按照说明书进行配制,确保浓度符合要求。
(2)擦拭或喷洒消毒剂时,避免溅入眼睛或口腔。
(3)消毒后,及时清洁消毒剂,防止腐蚀物体表面。
三、手卫生
1. 洗手
(1)洗手时机:接触患者、操作前后,以及可能污染手部的情况下,均应洗手。
(2)洗手方法: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揉搓双手至少15秒。
2. 免洗手消毒液
(1)使用时机:无法立即洗手时,或手部无明显污染时。
(2)使用方法:取适量免洗手消毒液,揉搓双手至干燥。
四、医疗器械消毒
1. 一次性医疗器械
(1)使用后,按照医疗废物处理规定进行处置。
(2)禁止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
2. 可重复使用医疗器械
(1)清洗:使用后,及时进行清洗,去除血液、分泌物等污染物。
(2)消毒:根据器械材质和用途,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如煮沸消毒、高压蒸汽灭菌等。
(3)灭菌:对侵入性器械,如注射器、导尿管等,进行灭菌处理。
五、隔离措施
1. 分区管理
(1)清洁区:保持清洁,禁止患者进入。
(2)污染区:设置隔离病房,限制人员出入。
(3)半污染区:设置护士站、医生办公室等,限制患者进入。
2. 患者隔离
(1)安置在专门病房,与其他患者分开居住。
(2)病房内设置隔离标识,提醒医务人员和患者。
(3)患者外出检查时,采取防护措施,如佩戴口罩、穿隔离衣等。
3. 探视陪护
(1)限制探视人数和时间,避免交叉感染。
(2)探视者需穿隔离衣、戴口罩、帽子,严格执行手卫生。
(3)陪护人员应相对固定,并遵守隔离制度。
4. 工作人员防护
(1)穿戴工作服、口罩、帽子、手套等防护用品。
(2)进入污染区时,穿戴防护服、隔离衣、防护眼镜等。
(3)下班后,及时更换衣物,进行个人卫生清洁。
六、监测与改进
1. 空气监测:定期对病房、治疗室等场所的空气质量进行监测,确保空气质量达标。
2. 物体表面监测:定期对病房内床单位、治疗台等物体表面进行监测,确保消毒效果。
3. 手卫生监测:定期对医务人员手卫生进行监测,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4. 感染病例监测:发现感染病例,及时报告感染管理科,启动感染调查和处理程序。
5. 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消毒、隔离措施,确保感染控制效果。
七、培训与宣传
1. 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参加感染控制培训,提高感染控制意识。
2. 利用宣传栏、讲座等形式,向患者及家属宣传感染防控知识,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3. 加强对新入职员工的感染控制培训,确保其熟悉消毒、隔离制度。
八、法律责任
1. 感染性疾病科工作人员违反本制度,造成感染传播的,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2. 医院感染管理科对感染性疾病科消毒、隔离工作进行监督,对违反本制度的个人,可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通报批评、处罚等。
九、附则
1. 本制度由感染性疾病科负责解释。
2.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3. 如有未尽事宜,可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补充。
通过以上详细内容,感染性疾病科的消毒隔离制度将更加完善,有助于保障患者、家属及医务人员的健康。
上一篇:感染性疾病消毒隔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