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级上册《朝花夕拾》知识点总结与梳理(一)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家喻户晓的散文集,共收录了十篇文章,分别为:《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以下是针对部编七级上册《朝花夕拾》的知识点总结与梳理,内容丰富,以供参考。
一、作品背景及主题
1. 创作年代:1926年
2. 创作背景:鲁迅在北平、上海等地的生活经历,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病以及民众的苦难。
3. 主题:《朝花夕拾》以作者童年、少年时期的亲身经历为线索,通过讲述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故事,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俗民情,对封建教育、道德观念、家庭伦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二、各篇文章知识点梳理
1. 《狗·猫·鼠》
(1)文章通过对比狗、猫、鼠三种动物的性格特点,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丑恶。
(2)作者以狗、猫、鼠分别代表三种不同类型的人:狗忠诚勇敢,猫阴险狡猾,鼠卑鄙无耻。
(3)文章以动物喻人,表达了对社会不良风气的批判。
2. 《阿长与<山海经>》
(1)文章讲述了作者童年时与保姆阿长之间的故事,展现了阿长善良、朴实的品质。
(2)阿长对《山海经》的迷信和崇拜,反映了当时民众的无知和封建迷信的严重性。
(3)文章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封建迷信的批判。
3.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文章描述了作者童年时代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展现了童年的快乐和天真。
(2)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对比,揭示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和扼杀。
(3)文章表达了对封建教育的批判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4. 《二十四孝图》
(1)文章通过讲述二十四孝图的故事,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2)作者对二十四孝图中的孝子形象进行讽刺和批判,表达了对封建道德的否定。
(3)文章倡导真实的孝道,反对封建礼教。
5. 《五猖会》
(1)文章描述了作者童年时观看五猖会的经历,展现了当时民间庙会的热闹场面。
(2)通过对五猖会中各种人物的描绘,反映了社会风貌和民间信仰。
(3)文章表达了对民间传统文化的关注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6. 《无常》
(1)文章通过讲述无常的故事,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不公和黑暗。
(2)无常作为一个正义的形象,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和对正义的渴望。
(3)文章以鬼神喻人,批判了人性的丑恶。
7. 《父亲的病》
(1)文章讲述了作者父亲生病期间,家人为治病而迷信偏方的经历。
(2)通过对家人迷信行为的描绘,反映了封建迷信对人们的毒害。
(3)文章表达了对封建迷信的批判和对家人深沉的爱。
8. 《琐记》
(1)文章通过讲述一系列琐事,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2)文章以小见大,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3)文章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性的剖析。
9. 《藤野先生》
(1)文章讲述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展现了藤野先生严谨治学的精神。
(2)通过对藤野先生的赞美,表达了对师德和人格的尊重。
(3)文章倡导严谨治学,反对浮躁风气。
10. 《范爱农》
(1)文章讲述了作者与范爱农的交往,展现了范爱农正直、热情的品质。
(2)通过对范爱农的赞美,表达了对真善美的追求。
(3)文章倡导为人正直,关注社会现实。
三、总结
《朝花夕拾》作为鲁迅先生的散文集,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通过对各篇文章的梳理,我们可以了解到以下内容:
1. 社会批判:作品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包括封建教育、道德观念、家庭伦理等方面。
2. 人性剖析:作品以动物喻人,通过对各种人物的描绘,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丑恶。
3. 童年记忆:作品以童年、少年时期的亲身经历为线索,展现了童年的快乐和天真。
4. 文化反思:作品关注民间传统文化,对封建迷信、孝道等进行批判,倡导真实的道德观念。
5. 人物形象:作品塑造了一批鲜明的人物形象,如阿长、藤野先生、范爱农等,展现了不同类型的人格魅力。
通过对《朝花夕拾》的学习,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了解社会历史,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